蘋果公司想要進軍自動駕駛,華為會不會是“攔路虎”?

時間:2020-06-18

來源:禾顏閱車

0

導語:蘋果公司作為一家全球頂級的科技公司,在手機和電子領域獲得了全球消費者的認可,但是蘋果公司似乎不滿于現狀,一直都有進軍汽車領域的計劃。早在2013年的時候,蘋果公司就想要以每股240美元的價格收購特斯拉,不過因為價格太低而失敗告終。

蘋果公司作為一家全球頂級的科技公司,在手機和電子領域獲得了全球消費者的認可,但是蘋果公司似乎不滿于現狀,一直都有進軍汽車領域的計劃。早在2013年的時候,蘋果公司就想要以每股240美元的價格收購特斯拉,不過因為價格太低而失敗告終。蘋果公司并沒有就此放棄,選擇了自己動手做自動駕駛汽車。

蘋果公司想要進軍自動駕駛,華為會不會是“攔路虎”?

厲兵秣馬,卻事與愿違

2014年,蘋果公司在與特斯拉談判失敗后,集結了1000多名員工,在總部庫比蒂諾附近的一個秘密地點進行代號為“泰坦計劃”的自動駕駛項目。雖然蘋果公司啟動了自動駕駛項目,但是研發過程卻并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命運多舛,直到最近才有利好消息頻頻傳出。經過了三年的發展之后,蘋果公司終于拿到了加州的測試執照,但是蘋果公司發現他們已經落后競爭對手太多了。

或許是為了招兵買馬,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2017年六月份公開承認他們在研發自動駕駛系統。在公開承認至今,蘋果在自動駕駛研發上依舊是非常不順利。根據外媒報道,2019年蘋果公司減少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活動,其車隊的行駛里程只有不到2018年的1/10。從蘋果公司提交給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機動車管理局的報告顯示,該公司注冊的69輛自動駕駛汽車中,只有23輛汽車在最近一年內處于活躍狀態。

先不說有多少輛車處于活躍狀態,因為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于自動駕駛的研發。上述的報告顯示,在7544英里的行駛里程中,共發生了64次脫離事件,相當于每千英里發生8.48次脫離。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在2018年脫離69510次,相當每千英里871.65次。與同為美國科技巨頭的谷歌公司相比,谷歌無人駕駛公司Waymo在同一評估期內每千英里僅出現0.09次脫離。一對比之后,才發現差距那么大。

蘋果公司在發現自己遠遠落后于競爭對手之后,不僅沒有放棄,反而加大研發力度。蘋果自動駕駛項目團隊在2019年進行了一次人員大調整,由5000人削減至200人,調整人員中,部分轉向機器學習,繼續進行相關的研發。除了對內部進行調整以外,蘋果公司還花高價收購了自動駕駛新創公司Drive.ai,并聘請了該公司數十名自動駕駛工程師,其中大部分工程師將從事工程和產品設計工作。經過了調整之后,蘋果自動駕駛項目開始走向了正軌。

利好消息頻現

不久前,蘋果公司申請了一項自動駕駛領域的新專利。該專利表明,其算法可以利用汽車的LiDAR和傳感器獲得數據,從而讓人擁有更好的自動駕駛體驗。我們可以試圖來看一下這一項專利,看看究竟有哪些亮點。從這一項新的專利來看,蘋果公司正在試圖研發更安全、更具可靠性的自動駕駛算法,該算法可以通過汽車多個傳感器獲取數據并以多種方式運用這些數據。

普通情況下,一個典型的傳感器數據處理管道就是將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提供給專門的處理系統,然后由該系統判斷情況和相關的行動方案,再發送給其它系統。來自傳感器的數據只限于一條管道,不會受到其它系統的實際影響。但是,蘋果公司新提出基于多個傳感器數據的融合,做出融合感知決策。就好比我們人類可以通過五官同時收集數據,然后交給大腦進行融合處理。

蘋果公司還提出,這些數據可以更加細化,在每個管道的不同階段做出決策并融合在一起。這些數據可以在管道之間共享,并且可以影響其它流程。這些數據可以包括原始的傳感器數據、經過處理的傳感器數據,甚至是由傳感器數據衍生的數據。另外,蘋果公司的新專利還可以通過提供更多的數據點,控制系統在創建行動方案時將有更多的信息可供使用,可能會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蘋果公司想要進軍自動駕駛,華為會不會是“攔路虎”?

目前蘋果公司每周都會提交大量的專利申請,雖然這些專利申請并不能夠保證蘋果公司正在開發特定的功能或者產品,但卻側面表現了蘋果公司在相關領域進行不斷努力和研究。除了蘋果公司以外,其實國內手機領域和電子領域中也有不少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深耕。

華為、小米加入列隊,誰能撐到最后

“蘋果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在汽車技術方面‘垂直整合解決方案’。”這是凱蒂·休伯蒂的想法。除了蘋果公司以外,國內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手機公司也在加快布局車聯網、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以車聯網為例,我們最熟悉的阿里巴巴就與上汽集團聯合開發了斑馬智能互聯系統,所以阿里巴巴并不僅僅只有淘寶。另外,在2020年4月,小米投資了車聯網企業博泰,華為的車聯網解決方案HiCar生態伙伴在去年就以及被超過30家車廠運用。

蘋果公司想要進軍自動駕駛,華為會不會是“攔路虎”?

目前不少國民會選擇將蘋果與華為進行比較,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華為確實已經開始實現彎道超車了。在蘋果公司還在為新專利沾沾自喜的時候,上個月華為已經宣布其自動駕駛操作系統內核(含虛擬化機制)成功獲得業界Safety領域最高等級功能安全認證,成為國內首個獲得ASIL-D認證的操作系統內核。換句話說,華為將從操作系統、車載系統、硬件MDC等各個軟硬件層面來進入汽車市場。

人工智能依舊是大勢所趨,而汽車是應用市場,蘋果、BAT、華為等公司已經儲備了大量的智能化技術。重點是,相比于傳統車企來說,這些科技公司直接跨界到自動駕駛領域的成本更低。我們也可以從近段時間的新車搭載的系統來看,不少車企非常愿意與科技公司進行合作。但是問題在于,這些科技公司所面臨的生存環境非常殘酷,因為汽車產業本就是高度產業鏈化的行業。比如說疫情期間,澳大利亞停止了原材料出口也對其有著較大的影響。除此之外,這一生態圈中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是不同企業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點評

蘋果公司想要進入到汽車行業無疑是面臨著非常大的困難,因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蘋果公司近年來在電子領域占據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被其它品牌所蠶食。目前硬件廠商中,除了傳統的汽車廠商以外,還有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勢力。軟件方面,包括了谷歌、BAT巨頭、垂直領域創業公司等等。接下來的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所以蘋果公司如果想要繼續發展自動駕駛的話,還是需要加快速度。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