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編規模全球之最!希迪智駕跑出礦區無人駕駛“加速度”

時間:2025-09-16

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編輯部

0

導語:行業首家無人礦車作業效率超越人工。

在礦山智能化浪潮加速推進的當下,無人駕駛已從前期的示范探索,逐步進入批量交付與規?;涞氐男码A段。

作為行業代表性企業,希迪智駕憑借硬科技積累和持續的應用創新,不斷推動自動駕駛技術落地復雜礦區的真實場景。這些表現不僅展現了市場對其技術和產品的高度認可,也印證了希迪智駕在規?;涞氐缆飞系念I先地位。在亮眼的交付背后,是希迪智駕始終堅持的技術自研與長期主義。

01

硬科技驅動成長,使命與愿景同頻共振

企業的發展路徑不僅體現在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更體現在其對硬科技的持續投入和對行業未來的深度思考。

希迪智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iDi Inc.)成立于2017年,由著名創業導師李澤湘教授領銜創立,是全球領先的智能駕駛硬科技產品企業。公司以“與智能駕駛共赴美好生活”為使命,致力于通過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技術,讓交通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適,讓礦區和封閉園區實現自動駕駛作業,解決產業和民生的剛需問題。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希迪智駕始終堅持研發驅動,聚焦自動駕駛礦卡及物流車、V2X技術和智能感知產品及解決方案,形成了從核心算法到全礦山整體解決方案的自主研發體系。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申請專利540余項,服務客戶超過130家。

可以說,正是“硬科技”與“產業使命”的雙輪驅動,使得希迪智駕能夠在短短幾年間快速成長為行業內具有代表性的領軍企業。

02

標桿案例不斷涌現,驗證規?;尚行?/strong>

過去幾年,希迪智駕在多個典型礦區完成了從試點到規?;涞氐奶剿?,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案例,為后續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例如,在國家能源集團某露天煤礦,希迪智駕打造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混合編組作業案例。該項目實現56臺無人駕駛礦卡與約500臺有人駕駛車輛的協同運行。這種通過混編作業技術手段,使無人車輛與傳統有人駕駛車輛無縫銜接,無需改造既有車輛或另設專用車道,大幅降低了礦區智能化轉型的改造成本與難度。

該項目自2024年投入運行以來,運輸效率已達到人工水平。

無人駕駛礦車(紅框處)與傳統有人礦車堆煤效果對比

并且,希迪智駕還針對客戶需求快速研發出了平地堆煤功能,車輛能自主規劃堆煤位置,全自動完成堆煤任務。

再如,在江蘇句容臺泥水泥礦,希迪智駕與臺泥集團共同推動建設了“國內首個全礦區覆蓋的自主電動采礦項目”。項目投運的14臺純電無人礦卡,全面替代了原有燃油車輛,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作業。項目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805噸,年減碳量約1800噸,相當于15萬棵樹的年吸碳量。在作業效率方面,該項目經過權威認證,其無人駕駛作業效率達到人工作業的104%,成為行業首個效率超越人工的無人駕駛案例。

這些成功案例不僅驗證了技術的穩定性與可行性,也讓外界看到了無人駕駛在礦區大規模落地的現實路徑。

03

技術亮點凸顯,構建差異化優勢

支撐這些成果的背后,是希迪智駕不斷迭代優化的自主研發體系。希迪智駕自主研發的“元礦山”全礦山整體無人化解決方案,兼具穩定性、安全性與高效性,在核心技術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混編作業技術:支持有人駕駛與無人駕駛車輛在同一作業區間協同運行,為礦山實現漸進式全面無人化提供可行路徑。

全局調度算法:基于多智能體系統,實現運輸路徑的動態最優規劃,顯著提升運輸效率并降低空載率。

多傳感器融合感知:通過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冗余感知方案,即使在極端天氣與復雜路況下也能穩定運行。

智能安全診斷:系統每秒對1600余項指標進行百次診斷,確保安全穩定,形成“零事故”作業基礎。

虛擬運營平臺:通過“元礦山metaMine”,實現遠程監控、智能調度與故障診斷,讓礦區管理進入虛擬化與可視化階段。

這些差異化優勢,不僅強化了希迪智駕的技術壁壘,也為客戶提供了高安全、高效率、低成本的可持續方案。

寫在最后

憑借技術創新與落地成果,希迪智駕已在行業內建立了清晰的市場地位。

近年來,希迪智駕不斷獲得市場與行業認可,入選《財富》中國科技50強、胡潤“中國人工智能企業50強”及“全球獨角獸”榜單,并連續多年獲評長城戰略咨詢“GEI中國獨角獸企業”。

未來,希迪智駕將繼續堅持“硬科技驅動產業升級”的路徑,推動無人駕駛在礦區、園區等封閉場景的規?;涞兀园踩?、高效、綠色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助力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9月13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世信國際會展集團將在陜西榆林會展中心舉辦“2025首屆無人駕駛礦卡工程應用大會”,希迪智駕智慧礦山營銷總經理將帶來《超越人工效率突破背后:礦山混編作業的硬核創新與實踐》主題演講。

同時,會上將重磅發布由希迪智駕等企業參編的《中國礦區無人駕駛行業發展藍皮書(2025版)》,敬請期待!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