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Robotaxi商用突圍賽:頭部玩家行至何處?

時間:2025-07-23

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編輯部

0

導語:中美對壘、資本狂奔、監管松動,2025年自動駕駛進入兌現周期。

7月18日,Uber官宣將和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自動駕駛供應商Nuro聯手簽訂一份長達6年的合作協議,三方將在未來6年內,推動至少2萬輛Robotaxi運營車落地。為了這一目標實現,Uber將向Lucid和Nuro投資3億美元(約21.5億元)。

7月15日,蘿卜快跑宣布與Uber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計劃將數千輛無人駕駛汽車,接入Uber全球出行網絡,今年年底前,將率先在亞洲和中東地區部署蘿卜快跑第六代無人駕駛汽車。當天,寧德時代也對外表示,公司旗下子公司已與T3出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Robotaxi業務發展。

回顧近一個月時間,國內外Robotaxi賽道猶如滾水入油鍋,沸騰不止。

百億市場引來多方玩家

美國當地時間6月22日,特斯拉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地區正式上線Robotaxi服務,首批投入10輛煥新Model Y,雖副駕駛配備安全監控員,但馬斯克雄心勃勃地計劃在短短幾個月內將車隊規模擴展到1000輛。這不僅意味著特斯拉開啟了新的商業化篇章,更代表著其 “視覺 + 端到端模型” 的無人駕駛技術路線在商業化進程中邁出關鍵一步。受此影響,特斯拉股價次日大漲,馬斯克凈資產大幅增加,資本市場對Robotaxi賽道的看好程度可見一斑。

幾乎同一時期,大眾汽車也不甘示弱,首次公布Robotaxi戰略目標,計劃于2026 年推出自動駕駛汽車ID.Buzz AD,漢諾威大眾工廠屆時將生產至少1萬輛該車型,且Uber會成為首批買家之一。這一舉措代表著傳統車企巨頭正加速切入Robotaxi賽道,憑借自身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與市場資源,試圖在這片新興領域分一杯羹。

而在國內同一天,哈啰聯合螞蟻集團、寧德時代共同發起成立“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期合計出資超30億元,全力進軍 Robotaxi賽道。三方攜手為Robotaxi領域注入全新活力,也讓國內Robotaxi競爭格局更加多元化。

再往前看,今年2月,曹操智行自動駕駛平臺上線Robotaxi解決方案的車輛,并在蘇州、杭州開啟了示范運營;5月,享道出行和自動駕駛技術企業Momenta達成了戰略合作,準備打造全球首個基于前裝量產的Robotaxi車隊。

此外,行業內的老玩家們也沒有停下腳步。文遠知行、文遠知行今年先后宣布與Uber、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簽約,計劃在迪拜落地部署商業化Robotaxi出行服務,前者將于今年年內上線Uber平臺,并將在未來五年在15座新增城市部署Robotaxi,加速拓展國際市場;百度Apollo與神州租車聯手推出自動駕駛租車服務并已在武漢上線,蘿卜快跑加快在東南亞市場布局,最早于今年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出無人駕駛出行服務…… 一時間,Robotaxi 賽道上的企業紛紛在國內外市場跑馬圈地,開啟全球擴張潮。

在這一系列動作背后,是Robotaxi市場廣闊前景的吸引。

有數據顯示,全球Robotaxi市場預計迎來爆發式增長,到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億至457億美元。其中,中國Robotaxi市場將從2025年的5400萬美元,增長至2035年的470億美元。

巨大的市場潛力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新老玩家們不斷涌入,或憑借自身技術儲備獨立研發,或通過合作彌補技術短板,試圖在這場出行革命中搶占先機。截至目前,Robotaxi賽道已聚集了包括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新能源車企、出行平臺在內的多方玩家。

中美“爭霸”,亞歐“競逐”?

中美一直被視作全球自動駕駛競爭的兩大主場,而Robotaxi則是自動駕駛集大成者。

作為有望成為全球Robotaxi市場份額最大的國家,中國在這一競速中,也展現出了無可比擬的強勁勢頭!目前國內Robotaxi市場發展迅猛,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百度蘿卜快跑成為三大主力。

其中,文遠知行車隊規模已突破1200輛,其中Robotaxi達500輛,且已實現運營天數超2000天,并在全球10個國家30個城市開展研發、測試及運營。

自2019年11月底,其推出全國首個面向市民完全開放的Robotaxi商業化運營服務,覆蓋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144.65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市開放道路,運營至今已超2000天。不僅如此,文遠知行還將業務拓展至廣州CBD,成為率先開進一線城市核心城區的自動駕駛企業。

據公開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其全年營收達3.61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Robotaxi業務收入占總營收比重上升至22.3%,顯示出該業務板塊的快速成長。

在國際合作上,文遠知行與雷諾集團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市中心開啟自動駕駛小巴試乘服務;與Uber、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簽約,今年內將在迪拜上線Robotaxi服務,并計劃未來五年在15座新增國際城市部署服務。

小馬智行自2018年12月率先推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后,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開通服務,部署超250輛Robotaxi,累計路測里程超4000萬公里,也是首家取得四個一線城市全無人駕駛Robotaxi全類別監管許可的企業。

2025年第一季度,其總營收達1.02億元人民幣,Robotaxi業務收入同比大幅增長 200%。財報顯示,第七代車規級自動駕駛系統方案成本相較前代大幅下降70%,并通過與豐田汽車、北汽新能源、廣汽埃安共研生產,今年將落地三款第七代 Robotaxi合作車型;并接入支付寶、高德等平臺,近期更是攜手騰訊云,將服務接入微信“出行服務”入口,觸達超十億用戶;預計年底車隊規模達千臺。

作為Robotaxi賽道的“老大哥”,蘿卜快跑已在全球部署了超1000臺Robotaxi,足跡遍布迪拜、阿布扎比、北京、深圳、武漢、重慶、上海、廣州等國內外15個城市。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蘿卜快跑累計服務次數已突破1100萬次,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出行服務次數超過140萬次,同比增長75%,百度還預測2025年該業務將進入全面盈利期。

今年以來,海外Robotaxi市場同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作為行業發展的前沿陣地,美國也在政策方面持續優化,以推進無人駕駛汽車落地速度。就在今年6月,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在其網站上宣布,將“簡化”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豁免流程。根據聯邦現行法規要求,汽車制造商要在道路上部署沒有方向盤或剎車踏板的無人駕駛汽車,必須申請聯邦安全標準豁免,且安全豁免流程的處理時間通??赡荛L達數年。

而流程變更后,NHTSA將能在幾個月內對大多數豁免申請作出決定,而非數年。這一舉措大大利好特斯拉及其競爭對手在美國道路上推出無人駕駛出租車,為Robotaxi商業化進程掃除了一大監管障礙。

特斯拉

特斯拉在得州奧斯汀推出的Robotaxi服務,雖目前處于小規模試點階段,初期僅在特定區域運營投入約10-20輛車,且配備安全員,但馬斯克對未來的規劃極為宏大,計劃未來幾個月將車隊規模擴充至1000輛,2026年推出專門的Robotaxi車型Cybercab。其采用純視覺技術方案,成本顯著降低,且基于量產車型打造車隊。不過,試運行以來出現多起異常駕駛事件及碰撞事故,NHTSA已要求特斯拉提供更多信息。

長期來看,若后續車隊規模能快速擴張加上新車型的推出,有望改變北美Robotaxi行業格局。

Waymo

作為北美Robotaxi市場的“領頭羊”,谷歌旗下的Waymo自2009年開始進行自動駕駛汽車路測,2016年獨立后發展迅猛,目前已實現運營車輛超1500輛,年收入接近1億美元。

今年5月,Waymo宣布已完成1000萬次無人駕駛行程,覆蓋美國奧斯汀、洛杉磯、舊金山和鳳凰城等地,且從500萬次翻倍到1000萬次僅用了5個月,均為付費行程。近期,Waymo宣布將在費城和紐約開始路測,并通過與優步合作進入亞特蘭大市場。

在技術路線上,Waymo采用主流的 “多傳感器 + 高精地圖” 方案,以激光雷達為主導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為汽車帶來高安全冗余度,但也導致Robotaxi單車成本高企,約為特斯拉的7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規?;俣?。憑借領先技術,Waymo打造了多元化生態體系,通過出行服務、技術授權、數據變現等實現營收,與Stellantis集團、豐田等車企合作,還攜手Uber、Moove等出行平臺。

Zoox

亞馬遜旗下的Zoox也在積極布局,其位于美國加州海沃德的工廠正式啟用,計劃到 2027年年產1萬輛Robotaxi,助力其在美國邁阿密、洛杉磯和亞特蘭大等主要市場擴張。Zoox研發的車輛無傳統手動控制裝置,采用獨特設計,目前已在部分區域開展測試,未來有望憑借獨特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

在亞洲地區,各國在Robotaxi領域的發展各有特色。

其中,日本憑借先進的汽車制造與電子技術,在Robotaxi領域持續發力。日本社會對自動駕駛接受度較高,且公共交通和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為技術落地提供了良好土壤。該國大力投資Robotaxi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問題。政府不僅在城市地區開展試驗,還著眼鄉村,力求將自動駕駛車輛融入公共交通體系,特別是針對2025年大阪世博會等重大全球活動,全力推進相關技術應用,諸多車企與科技公司也投身其中,進行技術研發與測試,部分成果已在特定區域試點運營。

韓國則借助政府資助的試點項目,以及在首爾、世宗等城市設立的智能移動區,加速Robotaxi的落地進程。韓國在5G基礎設施和AI創新方面優勢明顯,領先的科技公司在政府支持下,積極開展自動駕駛車輛的研發與測試工作。一些企業已推出原型車,并在特定區域開展試運營,通過不斷收集數據、優化算法,提升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為未來大規模商業化運營做準備。

新加坡堪稱亞洲Robotaxi發展的先鋒。早在2013年,新加坡政府率先提出 “新加坡自動車計劃”,開啟自動駕駛應用探索,圍繞自動駕駛汽車實際應用的可行性、區域內運輸系統及相關技術、法律政策展開研究。2016年,新加坡開啟全球首個面向公眾的Robotaxi試運營;2017年修訂《道路交通法》,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測試;2019年計劃將西部超1000公里(占總里程十分之一)的公共道路用于測試自動駕駛汽車。新加坡企發局積極鼓勵相關企業發展,推動企業與全球優質資源對接合作。如東南亞網約車和食品配送平臺Grab就與多家無人駕駛公司簽署備忘錄,考慮部署無人駕駛配送及出行服務。此外,蘿卜快跑也有望落地新加坡,助力其打造“全球無人駕駛應用樣本城市”。

歐洲地區,傳統汽車工業強國正奮力追趕。

以德國為例,德國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全資子公司MOIA于6月在漢堡正式發布首款量產級 Robotaxi——ID.Buzz AD,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車型已在漢堡展開城市道路測試。

今年4月,大眾同樣也宣布了與Uber的合作,雙方計劃2026年起在美國洛杉磯投入 “數千輛” ID.Buzz AD開展自動駕駛出行服務。不過由于歐洲監管復雜,完全無人駕駛服務預計2027年后才會在歐洲推廣。除大眾外,梅賽德斯-奔馳、寶馬等車企也重視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寶馬在捷克小鎮索科羅夫設有未來出行開發中心,專門測試L3、L4級自動駕駛和泊車技術 。

英國在Robotaxi發展方面也有所建樹。今年6月10日,英國初創公司Wayve宣布與Uber將在2026年于倫敦展開Robotaxi試點,但更廣泛的服務還需等待2027年下半年英國《自動駕駛汽車法案》完整生效。該計劃獲得英國政府明確政策支持,比如此前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的政策法規,包括2024年通過的《自動駕駛汽車法案》(Autonomous Vehicles Act),為Robotaxi發展營造了良好政策環境。同時,英國在自動駕駛的感知、決策、控制等方面擁有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研究機構,為技術研發提供了有力支撐 。

此外,在盧森堡,小馬智行已啟動Robotaxi道路測試,通過與當地擁有150年歷史的出行公司Emile Weber合作,部署多輛Robotaxi開展測試工作。首階段測試在倫寧根市啟動,后續將擴展至更多區域。小馬智行此前已獲得盧森堡交通與公共工程部頒發的首批Robotaxi測試許可,并建立歐洲研發中心,旨在加速技術創新,融入當地新一代交通網絡。

寫在最后

無論是中美“爭霸”,還是亞歐“競逐”,全球Robotaxi商業競爭愈演愈烈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跨國合作、平臺打通也正在成為新的潮流。未來3–5年,將是Robotaxi企業從“技術秀”向“商業閉環”飛躍的關鍵窗口。誰能在法規、安全、成本、服務四重拐點中保持領先,誰就有望定義下一代城市交通的核心格局。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