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知行CEO韓旭:無人駕駛利潤空間不斷上升 商業模型有吸引力

時間:2020-09-03

來源:新浪科技

0

導語:9月3日上午消息,近期文遠知行創始人兼CEO韓旭在德勤播客欄目Future of Mobility中分享對于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的見解和期待。

   9月3日上午消息,近期文遠知行創始人兼CEO韓旭在德勤播客欄目Future of Mobility中分享對于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的見解和期待。

  小標1:自動駕駛比人類司機更有安全性優勢

  韓旭表示,無人駕駛最關鍵的就是安全,這也是企業一直致力解決的問題。不可預測是人類行為的特性之一,是人的天性??倳腥俗龀雠c眾不同的行為,就像行為模式圖,總有一些游離于主線之外的異常點,其中不乏天才,這便是世界的本質。同樣,人類司機也很難預測到其他人下一秒會做出什么舉動。“自動駕駛要做的是在不需要預測周圍物體所有行為,也能確保行駛安全。對我們來說,第一步就是確保在整個運行中,汽車不出現任何碰撞。”

  韓旭認為,實際上,在安全性上自動駕駛更有優勢。以文遠知行研發的第三代傳感器套件為例。這個傳感器套件包括一個高清激光雷達,6個360度環視的相機模塊,3個遠距離攝像頭和5個毫米波雷達。

  這些傳感器通過特定的硬件同步,可以達到毫秒級的精確度,能以厘米級分辨率檢測到遠至200多米范圍內的道路信息。這些傳感器的精度遠遠超過了人類肉眼的能力,因此我們能及時發現所有障礙物,即便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車子也能做到及時安全停車。

  “我們的自動駕駛汽車運行起來也許沒有老司機那么靈活,但一定比人類司機駕駛要更加安全,這也正是自動駕駛的魅力所在。”

  韓旭提到,新冠疫情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無人駕駛研發的進程。比如疫情爆發時,出租車司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染源,一旦司機感染病毒,就很有可能再通過乘客大面積傳播出去。“如果我們實現無人駕駛,使用Robotaxi接送乘客,在每單之間進行車內消殺,就切斷了病毒的傳播和擴散。從這個層面來說,大家應該攜手共進,加速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

  小標2: 5G非常昂貴,無人駕駛需要找到性價比最高的實現方案

  近一年,5G應用成為趨勢,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探索5G的賦能和應用,但大多數目前還在初級探索階段。

  “對于5G網絡,我想首先指出一點就是:5G非常非常非常昂貴。我來給大家算一筆賬:4G基站之間的距離大概是1千米,而5G基站之間的距離是300米。也就是說,5G基站的輻射距離是4G的三分之一。我們用π *r2來計算輻射面積,1個4G基站所覆蓋的圓周范圍需要9到10個5G基站才能覆蓋。”

  韓旭提到,如果你所在的區域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像新加坡、北京、廣州、芝加哥、舊金山這樣的城市,建設5G問題不大。但對于人口少,經濟不是特別發達的地區,是不是有必要花那么多錢去投資建設5G來覆蓋整個地區?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于大城市,建設、普及5G是非常有必要的。5G、V2X可以顯著提升效率,為無人駕駛增加安全冗余,讓無人駕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5G的使用是一個經濟問題,需要在建設5G的高額成本和5G帶來的效益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需要重點考量的地方。“5G網絡肯定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益處,但我們得找到性價比最高的實現方案。 “

  小標3:無人駕駛利潤空間在不斷上升,商業模型可觀

  而對于無人駕駛車的成本和價格,韓旭是非常樂觀的。他提到,2017年,一個64線激光雷達的價格大概是75萬(元人民幣),到了2018年,價格跌到了25到30萬之間。每年硬件的價格都在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人力成本在不斷上升。在很多發達地區,比如說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等,都面臨著社會老齡化的問題。,沒有足夠的年輕勞動力來提供駕駛服務,司機人力成本逐年上升。

  “機器成本的下降和人力成本的上漲形成了無人駕駛不斷上升的利潤空間,我們可以預見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商業模型,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去提升技術,專注在這個商業模式上。”韓旭表示,從行業來看,資源總是有限的,所以合作必不可少。

  但同時,在無人駕駛領域,競爭也非常的激烈。“舉個例子,Waymo和Cruise能合作嗎?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雙方側重的層面不同,比如說Waymo和日產,合作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所以我們必須在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找準合作的契機,營造合作的氛圍。”

  他同時提到,這個過程中,資本的推動力是最關鍵的因素,資本需要參與進來推動合作。之前就有軟銀通過愿景基金將各類企業聚集到一起,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