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連開五標,機場無人駕駛誰在領跑?

時間:2025-09-19

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編輯部

0

導語:單項目最高4900萬元!涵蓋接駁、物流轉運、巡檢多個場景。

自2020年起,民航局先后發布《中國民航四型機場建設行動綱要(2020-2035年)》和《機場無人駕駛設備應用路線圖(2021-2025年)》,明確機場智能化、自動化建設目標與發展路徑。

在政策推動下,無人駕駛、智能調度、智慧安檢成為智慧機場建設重點。機場車流規律性強、場景封閉且安全要求高,為無人駕駛落地提供了理想試驗田。從無人牽引車、接駁車到巡檢車,越來越多的無人駕駛設備在機場場景中投入運行,行業正從單點試點走向多場景協同,進入落地加速期。

一月連開五標,機場無人駕駛進入“密集施工期”

近一個月時間,國內就有數個核心樞紐機場的無人駕駛相關項目開標,累計中標金額超5500萬元。

鄂州花湖國際機場

9月2日,佑駕創新宣布其L4級無人小巴,中標鄂州花湖國際機場無人駕駛擺渡車項目,未來將全面服務于機場內部的機組接駁、員工通勤等高頻核心場景。

佑駕創新已落地無人小巴

這也是佑駕創新首個機場自動駕駛商業化項目。鄂州花湖國際機場是全球第四、亞洲首個、中國唯一的專業貨運樞紐機場,有著高強度、多頻次的接駁需求,及夜間作業、充電難,面對這些挑戰,佑駕創新將深度融合業務場景打造定制化自動駕駛系統。

上海某機場

9月10日,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功中上海機場移動式FOD跑道巡檢設備項目,將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打造全球首個“AI+自動駕駛+FOD探測” 應用范例。

Q-Tractor P40搭載FOD探測雷達

該項目將引入新能源無人駕駛車輛Q-Tractor P40,與FOD探測雷達設備深度協同,并依托AI異物識別算法構建 “雷達掃描+AI識別” 的全鏈路方案,實現對機場跑道外來物的全覆蓋、高精度、智能化排查,未來助力浦東機場成為自動駕駛FOD防控技術創新標桿,為航空安全智能化注入新動力。

香港國際機場

9月12日最新消息,西井科技中標“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碼頭南岸部分)智能導引車及水平運輸系統采購項目”,中標金額49,184,334元,包含了采購智能導引車IGV及水平運輸系統以及配套的車隊調度和管理系統FMS, 應用場景為碼頭及空運貨站,為有管控的混行模式實現行李與貨物水平運輸的自動化升級。

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是全球首個直達機場空側的??章撨\項目。以往內地出口貨物經香港機場發往全球,需要先辦理海關通關手續,再通過公路運輸經深圳口岸后,運到香港機場貨站,在香港機場貨站進行安全檢查后,按照一定的規格裝到飛機的集裝器上(俗稱“打板”),最后再裝載進飛機貨艙里。

空港中心正式運行后,內地出口貨物可在空港中心“一站式”辦理海關通關手續、完成航空安全檢查和打板,通過海運直達香港機場裝機發往全球。據了解,該項目建成后年貨物處理能力將超70萬噸,大幅提升區域貨物集散效率,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交通樞紐的配套設施。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8月19日,中國民航大學中標由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有限責任公司采購的“面向未來機場場景的自動駕駛車輛技術的研究與優化”項目,旨在重點攻關機場復雜動態環境下的多車協同與調度優化。

這些項目覆蓋了接駁、巡檢、貨運等核心環節,顯示出無人駕駛技術在機場場景的落地應用正形成“多點開花”的格局。

多場景滲透,未來機場雛形已現

現如今,國內已涌現出一批智慧機場無人化改造標桿項目。

香港國際機場,作為全球首個大規模將無人駕駛車輛應用于機場實際運作的機場車,共有10余條無人駕駛運輸路線,路線覆蓋地上、地下、室內、隧道等各類復雜場景, 近百臺L4級無人駕駛車輛(包括牽引車、巡邏車、巴士)商業化運營,每日服務過百航班。

新疆烏魯木齊機場已實現40余臺無人駕駛行李牽引車落地,覆蓋貨郵轉運全鏈條作業場景,承擔了90%以上的國內/國際貨站至機坪待運區貨郵轉運任務;廣州白云機場截至2024年底,已實現13臺無人駕駛牽引車常態化運行,運營路線包括10余個裝卸貨點及安檢道口無人化交互場景,解決了貨站內人車混行、狹窄通道避障等難題。累計運輸國內貨物超20萬板、國際貨物超8萬板。

這些機場已實現多場景滲透落地,包括無人巴士接駁、無人牽引車運輸行李、無人巡邏安保車對跑道/停機坪安全巡查,未來還將有FOD巡檢車等多類型無人車進入運行。

長遠來看,相比城市開放道路,機場亦是適合無人駕駛車輛規模化落地的場景。

一是機場環境封閉,結構化程度高。機場有明確的物理圍欄,與公開道路隔離,避免了社會車輛和行人的不開預測干預;內部道路(停機坪、滑行道、內部道路)標志標線清晰、標準化程度高,非常利于高精度地圖的繪制和車輛定位;而且機場運行有極其嚴格和標準化的流程(如ATS、SMS),交通規則明確,減少了決策算法的復雜性。

二是機場對無人化的商業化需求明確,ROI清晰。機場是24小時運營場景,人力成本高昂且存在夜班、重復性勞動等痛點;無人駕駛可以替代部分駕駛員、牽引車司機、巡檢員等,直接降低人力成本。在機場航班準點率核心KPI,無人行李牽引車可以更精準、高效地調度,縮短航班周轉時間;無人接駁巴士可以提供更密集、準點的服務,提升旅客體驗。

三是政策支持。自2019年9月,“四型機場”理念提出后,以“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為核心的機場建設提上日程;機場的智能化、無人化升級更能得到地方政府和民航局的支持。

對于企業來說,由于該場景可能同時有多類型無人駕駛車輛混合作業,這種模式也對自動駕駛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企業由“單一功能場景運營”向“整體系統解決方案”進化轉型。

企業不僅要具備頂層設計與系統集成能力,需搭建能統一調度無人巴士、牽引車、巡檢車等異構車輛群體的中央調度平臺,并在機場部署路側單元、5G通信網絡等車路協同設施以形成全局感知網絡。

在產品層面,還需擁有技術深度與產品矩陣,包括研發或整合多品類專用車輛的能力、在復雜環境下融合多技術的高精度定位感知方案,以及滿足機場敏感屬性的高等級網絡安全防護。同時,該模式要求系統具備極端可靠性與冗余設計,以 “航天級” 標準實現故障零容忍,配備線控、通信等多維度冗余及高效遠程監控接管機制。

在運營層面,需構建強大的運營服務體系,提供7x24小時運維支持,并確保無人駕駛系統與機場AODB、航班信息系統等地勤現有系統無縫對接,此外,企業還必須深刻理解并滿足民航領域嚴苛的法規與認證標準,完成專業度高、周期長的合規流程。

無人駕駛不僅能緩解機場用工緊張、降低運營成本,還能提升安全性和準點率,助力機場實現整體智慧運營,從而提升準點率。

寫在最后

業內預計,未來兩到三年時間內,國內更多樞紐機場將開啟無人駕駛車隊常態換運營,率先在貨運區、機務區形成閉環應用,并逐步向客運接駁區、停機坪拓展。智慧機場的“無人化底座”正加速成型,機場無人駕駛是或將成為行業下一個競爭的新高地。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