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智行獲近10億人民幣A輪融資,成為國內新晉自動駕駛獨角獸

時間:2021-12-22

來源:36氪

0

導語:2022年,毫末的各種項目成倍的增加,乘用車輔助駕駛項目預計擴大7倍,無人物流車項目預計擴大3倍。

12月21日,毫末智行宣布獲得近10億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成為國內為數不多實現智能駕駛規模量產的新興自動駕駛獨角獸。

毫末智行本輪投資方為美團、高瓴創投、首程控股等。資金將用于自動駕駛研發投入和人才體系建設。


這是毫末智行年內獲得的第三輪融資。今年2月10日,毫末智行獲得長城汽車一筆融資,資金不詳。12天后,毫末智行完成數億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首鋼、美團、高瓴資本等。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如此密集、迅速的融資節奏,即便在汽車智能化轉型如火如荼的當下也并不多見。從全年發展來看,毫末智行有望成為國內自動駕駛賽道成長最快的自動駕駛企業之一。

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判斷道:“2022年將是自動駕駛行業發展最為關鍵的一年。乘用車輔助駕駛領域的競爭將會正式進入下半場,其他場景的自動駕駛也將正式進入商業化元年。2022年,毫末的各種項目成倍的增加,乘用車輔助駕駛項目預計擴大7倍,無人物流車項目預計擴大3倍。目前毫末已經準備好充足的技術彈藥和資金。”

微信圖片_20211222105030

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從長城汽車技術中心智能駕駛前瞻分部獨立而來。核心團隊一部分來自長城內部的智能駕駛研發團隊,一部分來自百度、華為等科技公司,目前團隊規模近600人。

脫胎于長城,使得這家自動駕駛初創公司擁有比同行更高的起點,甚至在高階輔助駕駛功能的發布上比一些新造車勢力都要更早一些。

此前,毫末智行10月發布的智慧領航輔助駕駛系統NOH,已經在魏牌摩卡車型量產落地。作為高階的輔助駕駛功能,領航輔助駕駛能在高精度地圖覆蓋的高速和城市快速路范圍內,幫助車輛實現從A點自動駕駛到B點。而理想汽車的類似功能導航輔助駕駛功能于12月才陸續向車主推送。

毫末智行CEO顧維灝表示,規模落地,是毫末智行最為核心的優勢。一方面,規模落地意味著能夠積累海量的場景數據;另一方面;規模量產,也意味著能夠獲得更多的價格優勢,將產品價格壓的更低。

據官方數據,到2022年底,毫末智行的輔助駕駛系統包括已經/即將搭載的車型預計超過40款,訂單全部來自于長城,涵蓋長城魏牌摩卡、坦克、哈弗等品牌。毫末智行此前表示,預計未來三年搭載的乘用車總量超過100萬臺。

海量數據的積累,相當于“喂”以輔助駕駛系統源源不斷的養料,見識的場景足夠多,系統能夠應對的場景也越多,通過不斷迭代最終實現完全無人化。

誠然,量產規模總會有被追上的一天。“但汽車項目的研發周期很長,一些Tier1今天在做的事情,可能要到10個月之后才能顯現。誰能更快上到車,系統能力更快閉環,產品力變得更強,就更有機會淘汰別人。”

規模落地帶來的時間差,讓毫末智行有時間在實踐中思考,如何將實現將輔助駕駛能力系統變得更強。

在顧維灝看來,向高級自動駕駛的演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也沒有業內所說的那樣“低級與高級技術之間不可逾越。”

他認為,自動駕駛的演進,并不只是算法層面的提升。“傳感器要有進步,計算器要有進要有進步,數據傳輸機制方法要有進步,云端的軟件結構和軟件算法其實都要有進步,再配以復雜的大量場景。只有見過很多場景,軟件系統才有能力把不一樣的場景挑出來。”

以毫末智行的領航輔助駕駛NOH為例。2022年5月,毫末智行計劃將領航輔助駕駛的行駛范圍,擴大至城市道路。然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參與者、交通流密度都遠遠大于高速路段。

而毫末智行的城市級領航輔助駕駛方案將有更加豐富傳感器陣容:2個激光雷達、12個攝像頭,這些會讓系統的感知能力更加精準。

另外,毫末智行內部也正在打磨一個相關的數據處理系統。通過系統架構的搭建,毫末智行在量產車上積累的海量數據,能夠建立真正的數據回傳機制,實現輔助駕駛系統的快速迭代。

此外,毫末智行還聯合高通推出了自動駕駛計算平臺ICU 3.0,采用高通5nm的自動駕駛芯片,平臺單板算力達360TOPS(算力單位),未來可持續升級到1440TOPS。上千TOPS的算力,也有望支撐毫末智行從輔助駕駛到高級自動駕駛的演進。

回過頭來看,深度綁定長城,的確讓毫末智行快速打開了市場。那么,毫末智行對于其他的生態合作,是如何考慮的?

對此,顧維灝表示:“我們自己的定位還是無人駕駛公司。其實我們的產品形態有很多,只是今天大家看到了乘用車、無人物流車,但明年一定會看到更多的產品形態。”

言下之意是,毫末智行未來可能會進軍全新的自動駕駛領域,無人駕駛貨運或者無人駕駛公交。

“都有可能,但是我們還是遵循自己的判斷,不會做那些燒錢燒幾年都看不到點的產品。要能盡早實現商業化,且我們在乘用車物流車的這些領域的技術積累能夠應用的上,這是我們的判斷標準。”

毫末智行在有這些想法并不奇怪。

因為除了在乘用車領域落地量產輔助駕駛之外,毫末智行此前已經在低速無人駕駛末端物流領域有涉獵。

在這個領域,毫末智行承擔著生產制造和獨立運營的雙重角色。一方面,背靠長城多年來的汽車生產制造能力,毫末智行正在為阿里無人駕駛物流配送車“小蠻驢”提供生產制造、出廠測試驗證、規模量產等服務。美團同樣也是其客戶之一。

據了解,目前阿里無人車小蠻驢已總計完成 350 輛投放,年內將完成1000臺投放,未來三年將擴充到1萬輛。

另一方面,毫末智行也親自下場,聯合連鎖超市物美多點做起了末端物流無人車的駕駛配送運營。

此前,顧維灝提出了一個自動駕駛三定律,即自動駕駛的發展將遵循從“低速到高速,從載物到載人,從商用到民用”的發展規律。毫末智行也正在用其實踐,來驗證定律的可落地性。

但當下,智能駕駛作為汽車智能化的核心方向,其坦途可能只走了一半,前路如何尚無人能探。面對漫漫征途,毫末智行可能還需要亮出更多底牌。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